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5年 第3期 > 第6版 理论视野
高效协同构建城市公共风险五维防治体系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14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□郭险峰 段月朋

安全是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基础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,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,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。”当前,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结构转型期,内外环境严峻复杂,城市人口密集度高,城市已经集中了风险社会质的规定性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,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”由此,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公共风险防治体系,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,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时代重任。

深入把握城市公共风险类型及特点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挑战性,城市公共治理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多变。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三类。一类是自然灾害风险,如地震、洪水、台风等自然灾害,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;第二类是人为事故风险,包括交通事故、建筑坍塌、火灾等,往往因人为疏忽或管理不善而引发;第三类是社会安全风险,涉及公共安全事件,如驾驶车辆冲撞人群、群体性事件等,往往源于个体心理失衡。其中任何一类风险产生,都是人民群众“不可承受之痛”。这些风险呈现出两强两大特征:一是不确定性强。也就是风险发生往往在突然之间,发生时间、地点和后果难以准确预测。二是危害性强。风险一旦发生,对人民群众轻则造成财产损失,重则造成生命损失,后果难以估量。三是连锁反应大。一起风险事件发生,很有可能引发多起相关事件,形成连锁反应,扩大危害范围。四是影响广泛性大。现代城市,人口密集,信息传播渠道多样,一旦发生风险事件,将引起社会快速反应,从而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广泛影响。与此同时,这些风险往往相互交织,形成复杂多样的因果关系链条。

深刻理解城市公共风险现实成因及严峻挑战

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中后期阶段,经过加速提升,2023年城市化率达到66.16%,在朝着城市化后期稳定阶段演进。第一,这个过程中,城市人口不断增加,基础设施压力增大,社会管理难度提升,这些因素都为城市社会公共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土壤。第二,近几年来,世界进入动态变革期,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,叠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,由此带来经济发展的整体困难和不平衡。这种不平衡,在城市内部表现为不同区域、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。差异引致心理失衡,形成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“相对剥夺感”。这种“相对剥夺感”累积到一定程度,即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,进而引发公共风险。第三是随着经济改革演进,社会结构变迁。这种变迁直接体现为社会分化,不同社会成员对资源占有、选择、动员的差别扩大,造成了日益突出的社会差异或不平等,直接导致了部分群体心理失衡。第四是经济发展转型导致居民社会心态和心理结构嬗变。经济发展转型期,也是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调整期,大批社会成员、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将被重新建构,导致社会成员产生不确定感,影响未来预期。有媒体称,现在是“全民焦虑”时代,“焦虑”是心理失衡的表现或者说是由心理失衡所引起的。比如社会普遍存在的“就业焦虑”“身份焦虑”和“财富焦虑”现象。这种焦虑和不确定性的累积,衍生到一定程度,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公共事件。

深度构建城市公共风险五维防治体系

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。他在重庆考察时明确讲“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,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”。幸福生活,和谐稳定是基础要义。因此,构建“意识+技术+机制+发展底座+法治保障”的五维联动风险防治体系,化解各类风险,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任务。一是以宣教为手段,以演练为路径,提高全社会风险意识。风险防范的根本在于民众风险意识的提高。要通过媒体、教育等多种渠道,普及公共安全知识,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;要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活动,建立民众应对风险的“肌肉记忆”,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;要建立社区风险防控小组,鼓励社区民众积极参与风险防控工作。二是建构坚实的风险防控科技支撑体系。现代社会的城市治理和风险防控,不能单靠人力,更要靠“物力”。也就是必须依靠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开发和部署一个综合性的城市风险智能感知与响应系统,实时监测各种潜在风险,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,以实现对城市公共风险的全面监控和管理。要支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公共安全装备和技术手段,提升应急处置效能。三是构建多部门参与的协同防控机制。要厘清各部门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职责边界,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;要加强基层公共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,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;要根据地区风险特点和实际需求,合理配置公共安全资源,确保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有效保障;要加强区域间公共安全合作与联动,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。四是筑牢经济发展底座。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,实施协同性宏观调控,推升经济持续蓬勃发展,营造良好预期,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持;要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收入差距,促进资源均衡配置,着力化解居民相对剥夺感,减少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风险。五是强化法治保障和监管力度。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公共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,健全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,加强不同执法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行动,提高对复杂公共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;要完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,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活动,对违反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,确保公共安全秩序稳定有序。

(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、教授,四川省委党校202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